研發新產品 創造無極限
——航天重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團隊新產品創新攻關側記
應福根
2021年12月1日,在航天重工25噸蓄電池支架車生產現場,生產工人正加緊對最后一臺車輛的裝配。此次,該批量訂單離全面完成交付只差一步之遙。
目前,航天重工在完成露天礦運輸裝備、井工礦新能源裝備和新能源特種裝備訂單任務的同時,新研發產品同樣花繁葉茂。
航天智多星 創造無極限

11月4日,在第三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青島站決賽中,“航天智星”研發團隊隊長、航天重工智能裝備總設計師何適,帶領團隊核心成員以“基于云邊端多機協同的露天礦山智能無人運輸作業解決方案”參賽,榮獲該站決賽二等獎,并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
在國內礦山無人駕駛裝備領域,航天重工“航天智星”研發團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這個團隊先后成功聯合改造國內首臺載重290噸930E無人駕駛礦用卡車、世界首個極寒工況5G+無人駕駛卡車編組安全示范工程項目,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智能露天開采平行仿真技術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7月9日,航天重工中標準能集團露天煤礦無人運輸作業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將準能集團所屬兩大型露天煤礦在用的6個品牌、10種型號共計165臺大噸位電傳動露天礦用卡車全部改造為無人駕駛,并對1000余臺輔助作業車輛及裝備實施輔助配套,建設周期18個月。項目完成后,將成為國內乃至全球第一個實現礦用卡車全部無人駕駛的大型露天礦山,對國內露天礦智能化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該項目面臨著大規模多作業面的車輛調度、極端環境下多尺度障礙物的精確感知、露天煤礦“裝載點、道路、卸載點”常變的高精地圖更新、多品牌多車型的線控改造和控制、突發障礙物的智能避障、多車型的精準控制、礦卡運行狀態的健康管理七大主要難點。“航天智星”研發團隊聯合行業優勢力量,通過兩礦計算中心和云平臺的建設、融合4D光場相機的多傳感器精確感知與定位、“雙控雙駕”線控化改造、車-鏟等協同作業系統的建設、車輛及礦區的精準建模與仿真和礦卡多點位的健康管理,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
在“航天智星”研發團隊里,每名成員都是獨當一面的精英,之所以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精英,是因為他們常常用他人的優點來激勵自己前行。
該研發團隊核心成員王鑫,曾在乘用車及商用車自動駕駛行業工作多年,但進入礦山無人駕駛行業還是首次。由于這是一個具有行業標桿性項目,涉及云計算、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多個交叉學科領域,他在不斷向行業優秀專家交流學習的同時,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是家常便飯。
“在礦山無人駕駛這方面,我是后來者,我希望自己能后來者居上,盡快成為團隊精英,和同事一起努力把該項目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創新產品。”王鑫說。
支架搬運車 開創新天地

12月1日,航天重工25噸蓄電池支架車生產現場一片繁忙,最后一臺車輛在裝配工人的努力下正豐滿起來。該車輛和大坡度60噸、80噸一樣,都是航天重工首創的全球最大100噸整體框架式支架搬運車系列產品之一,也是公司今年重點訂單產品之一,該項目“特種裝備黨員突擊隊”曾創造了15天裝配1臺80噸整車的記錄。
孫俊達是該項目的核心成員,被大家呢稱為“支架車小王子”。他除了現場指導生產工人裝配外,還要現場把控懸架主軸銷裝調定位、多連桿轉向桿系安裝調試、各專業總成間調整等一系列技術狀態。
不久前,他隨該交付車輛前往礦區指導車輛復裝,回來隔離14天后,立即跟蹤生產現場。旅途中的奔波勞累,隔離時對產品進度的擔心焦慮,使他看起來都十分疲憊憔悴,但只要進入生產現場,他馬上就恢復了“依然是少年”的模樣。
“煤礦井下環境相當惡劣,在井下處理問題有時需要一整天,身心都特別疲憊,但看到自己公司的產品不僅能有效解決大坡度工況下車輛行駛穩定性不足、人員駕駛安全性難以保障等行業痛點,更能為公司創造良好的營業收入,無論多苦多難也是值得的。”面對工作中的苦與累,孫俊達覺得都不是事。
7月27日,航天重工聯合研制的60 噸支架車滿載53噸支架,通過遠程遙控無人駕駛技術,一次成功爬上40%坡道(21.8°坡),打破由自己公司創造的30%坡道(16.7°坡道)國內行業最高坡道爬坡能力記錄。不僅如此,該車輛還從40%坡道頂峰一次成功開回山底,開創了國內這項技術的先河。
在這個研發團隊里,沒有一個人做旁觀者。在生產現場,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該項目核心成員方雷,他有時與裝配工人交流,有時打開筆記本電腦獨自沉思。他創新的車輛電機輪邊驅動系統和轉矩分層控制策略,實現了多個電動輪協同控制和各輪軸之間的力矩分配,極大提升了整車傳動效率和續航里程,使25噸蓄電池支架車成為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只想在這個良好的氛圍中多干點實事,為用戶多創新創造幾款能用、好用、實用的產品,把自己的所學和特長發揮到極致。”說話的時候,方雷臉上總是掛著自信燦爛的微笑。
|